上海纪实频道
《纪录片编辑室·72小时》
每周三19:30 播出
为你呈现
《72小时》的人生故事
NO.20
《风雪中的上海书城》
上海纪实频道 播出
漫天的雪花
是来自天国的精灵
穿一袭素装
洁白剔透的晶莹
翩翩降落人间
那身姿曼妙的轻盈
—— 摘自上海书城营业员戴砚的诗《雪之歌谣》
2018年魔都的第一场雪在1月25日下午纷纷扬扬,不紧不慢,如约而至。
在这样的暴雪天气里,恐怕连吃饭都不愿意出门了,更别说去逛书店。
然而,我们的摄制组就是这样另辟蹊径,大风大雪中赶到书城,好奇着那些将要走入我们镜头的人……
这一次拍摄开始之前,我们就对在这个地点即将展开的采访充满好奇,因为连我们自己都太久没来这里了。
上海书城是一家超大型的零售书店。一楼到七楼经营着800多家出版社、近108万册不同类别的书籍。书城每天到货品种约2000左右,数量约8000册,码洋30万元左右。
近年来,网上书店的出现冲击着实体书店的市场,买书基本上成了动动手指的事。
不过,在实体书店如此不景气的今天,上海书城仍是那些有着传统购书习惯的爱书者的乐园。
1
你还会去书店买纸质的地图吗?
应该不会了吧,毕竟智能导航系统那么便捷。
所以当我们在一楼地图册专柜看到一位先生驻足良久,便不禁心生好奇。
这位许先生是一位职业书法老师,本职之外,酷爱地理。
从小就热爱地理的他已经读烂了几十本地图册,他说他喜欢那些线条,一条铁路线、一条公路线、一条航运线,都是线条,而书法也是,所以他喜欢这两样东西。
这个世界总会有那么一个细节,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可以毕生沉浸于其中的美。让每一天都与之相关,让每一次冒险都有无限大的动力。
2017年,许先生实现了一个很大的愿望,那就是一个人,连续开车52小时,4742公里,横贯中国。从上海出发,一路向西,翻过天山,到达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,沿着他最爱的那些线条。
手机只是局部,可一张地图却是全貌,我的感觉就是,你拿着一张地图可以走遍世界的。
2
遇见他的时候,他正席地而坐、全神贯注的在翻阅周国平的《愿生命从容》,他说自己能遇到这本书也是一种缘分。
高中时,他明明喜欢文科,却选择了理科,耿耿于怀于这个他自认为错误的选择,深感前路迷茫。
一天,他偶然地在一家新华书店看到了这本书,书中的文字为消沉厌学的他提供了人生方向的指引。
在试卷、成绩之外,他看到更远更大的精神世界。“我记得他书里写着,如果人只是为自己活着,为一些物质的东西活着,这个人还是比较空洞的,最终人活的是一种态度,一种价值观,一种人生观。”
而一本书,如果还能有缘十年后再读,是不是就可以跨过这十年光阴,对话一下当年那个稚嫩的自己,和那颗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赤诚初心。
我今天刚刚看,一下子又能让自己扎进去,让自己回到某一个最初的初心吧。
3
在三楼的金融财经书柜前他捧着一堆股票、理财的书籍,一问才知是从台湾来上海旅游的。
汪先生的祖籍是宁波奉化,他的爷爷木工出身,抗战时期参加了空军,成为一名空军机械维修师。1947年爷爷带着父亲随军去了台湾,而奶奶和姑姑却留在奉化老家,现在她们已经都过世了。
汪先生的姑姑告诉他说,奶奶在老家的墓碑上还刻着他的名字,所以他很想去看看,却又担心很可能找不到了。父亲在世时他答应过,一定要回老家去看看,这次他就是专门带着妻儿准备去奉化老家寻根的。
爷爷和父亲在台湾的墓碑都是朝着宁波方向,我答应爸爸要回老家看看。
4
浪漫风雪夜,这位帅小伙却蹲在五楼的角落里翻阅一本《图解设计模式》。他曾经谈了一场很累的恋爱,所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,他说其实课余时间自己看看东西也挺好的。
我们一问才知道他是学法律的,从事的职业是公司的法务。不过,他经常会通过自己简单的编程,为公司统计各种客户数据。
他说编程是刻在他基因里的东西,还说法律跟程序很像,却没有程序严谨,程序是完全遵从人的大脑。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有中间地带,这些中间地带就要靠人去辨识、去权衡。
都是看起来复杂又费脑筋的领域,但对于一些人来说甘之若饴,大概真的是基因里都刻好的。
其实也没有很专业很功利地要去学习什么,编程就是做一些方便自己,同时也方便别人的事情。
5
小张是上海书城一名普通的营业员,她的工作编号是B0035。
读书时最不喜欢历史地理的小张,刚到书城就被分配在了历史地理组。幸亏遇到一位好的带教老师,一点点教她。
16年书城的工作经历,让小张耳熏目染地爱上了书,家里的书整整三个大书柜,起码有上千本。连她儿子都说妈妈买玩具不舍得,买书特别舍得。
小张说对她影响最大的书是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她说至今想起书中的孙少平、孙少安兄弟俩还会掉眼泪。因为他们是那么的平凡,却还能在恶劣的环境下,实现自身的价值。
书店营业员的工作也是,很普通,但是要把这个活做好却也很难。她说不想仅仅做一个图书的搬运工,她想对书籍、对读者倾注自己更多的感情。
我不想做图书的搬运工,我对书是有所感情的,做了这么多年,我的脑海里就像一个小的书店。
6
我们在一楼的婴幼儿营养食谱书柜遇见了祁先生,他是替才10个月大的外孙来找食谱书的。他的女儿在新加坡,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
祁先生原先是钢铁厂开吊车的工人,退休后又在隧道公司做了几年。长兴岛隧道建成后,盾构的拆除就是祁先生的活儿。
回想起当时近10个月的拆除工作,祁先生到现在还心有余悸。长江边风大,一个人在40米高空的吊车里,听着吊起的钢丝劈啪作响,心里还是挺害怕的。下面工人的操作台又小,吊车的弧度却很大,开得不小心,差一点点,人都要被打下去的,所以责任心要相当强的。
大概也是工作多年留下来的“职业病”吧,给外孙烧饭也是功课做足,不得半点马虎。
它这个比较正规,我们大人的烧法毕竟和这个不一样,要按照它这个路子来。
7
二楼的音像制品区域鲜有人问津,我们在这里遇见了正在寻找越剧唱片的应先生。
应先生说妈妈小时候差点去学越剧,受她的影响,所以应先生也是个越剧迷。但退休之后的他,真正迷恋的是旅游,已经去过近40个国家。
“我今年刚从埃及、土耳其回来,春节到英国、爱尔兰,回来之后3月7号去张家界的玻璃栈道,然后4月28日去美国、加拿大,6月份北欧、俄罗斯,回来以后争取8月份去瑞士深度游,去是去过了,但只是到了琉森、卢塞恩,但瑞士值得重新再去,呆它十天半个月。”
他们有个晚年铁哥团,每年要开一次旅游会议,制定统一行程计划。应先生喜欢旅游前琐碎的准备工作,觉得那是味道十足的事情。
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长方形的话,拉伸它的长度是有困难的,但拓展它的宽度是完全有可能的,旅游就是解答这道题目最好的方法。
去60个国家是没有问题的,80个也是完全有可能的,90个是要争取的......
8
拍摄的第三天是周六,孩子们的寒假也正式开始了。
我们遇到了四个13岁的初一女孩儿,她们挑选了同一本书《奇迹男孩》,说是老师推荐的好书,励志的。
想当年我们在这个年纪也是常常结伴来买《一课一练》,挺意外她们居然没有在买辅导书,不过那张长长的老师推荐的“必读书单”似乎是一样的。
问起她们还对什么书感兴趣,《小王子》、《鲁滨逊漂流记》、《猫日记》、《假面黑桃Q》......五花八门的都来了。
问起她们长大以后想做什么,画家、童话书作家、漫画家......她们都喜欢画画,说希望将来能用感人的故事,在次元的漫画世界里给予他人帮助。
我们这些叔叔阿姨不禁感慨,这是个充满了幻想和色彩的年纪,或许有一天他们的作品也会出现在书店里。
我们觉得在次元的世界中可以感受到一些快乐。
9
周围的喧闹丝毫不影响这对父子沉溺在各自的书海里。爸爸在看马未都的《醉文明》,儿子居然在看德国军事家《古德里安》的传记。
儿子说一直喜欢看人物传记,看过《艾森豪威尔》、《邓小平》、《毛泽东》......小小年纪为何对人物传记如此痴迷?儿子的回答是,因为感觉比较真实。
爸爸觉得兜里揣一万元和一千元没什么区别,温饱问题解决后,精神世界更重要。
父亲:我就希望他在精神世界上丰富一点,这样他才会感觉幸福。
10
80岁的陈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,而我们却是在七楼的钢琴琴谱书柜遇见的他。
陈教授是广州人,家境优越的他小时候学过三年钢琴。中山大学数学系毕业后,他在交大数学系的主要教学研究领域是矩阵理论和线性代数,似乎和钢琴渐行渐远。
1987年教师节那天,50岁的陈教授花费了1700元买了台钢琴,之后再也没有间断过练习钢琴。
陈教授说他最喜欢的还是巴赫,因为巴赫的音乐特别纯正,很规整。似乎数学和巴赫有着某种关系,它们都是有动机,有呼应,还有逻辑的。
我们以前学钢琴没有什么目的性。老师听着顺耳,pass,不顺耳,重来!
11
遇见申女士对我们的采访来说是一个惊喜。因为她是韩国人,却能说一口地道的中文。她在韩国一所女子大学专门教授中国烹饪。
对中国古典烹饪颇有造诣的申女士,随手从包里拿出几本清朝时期的菜谱:《随园食单》、《中馈録》、《养小录》......其中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是她的最爱,她说因为那里面有中国的历史和思想。
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纪,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:学吹萨克斯。她想让自己除了工作以外,也能活得自由轻松些。今天来书城她是专门寻找《甜蜜蜜》的萨克斯乐谱,因为那是她20岁时工作过的一家台湾餐厅每天播放的歌曲,一首能帮她找回青春的乐曲。
韩国人只知道“甜蜜蜜”,所以我学会了要吹给学生们听。
12
最后拍摄的那天,我们在一楼的家常菜谱书柜遇见了赵师傅。
赵师傅原先是印刷厂大食堂的烧菜师傅,如今印刷厂辉煌不再,曾经给1600多人烧菜的他,退休后拿起了笔重拾自己年轻时的爱好:绘画和书法。
去年的1月8日,周总理逝世纪念日那天,他的同学们纷纷写文章写诗歌纪念,赵师傅画了一幅周总理的画像发到了同学群里,得到了大家的赞誉。
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赵师傅给同学画像,给妈妈画像,给邻居画像......
他在绘画和书法中找回内心快乐的自己。
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画画,后来到上海生活所逼,爱好丢了。去年开始重新捡了回来。
这满满一幢楼里该有多少书,书里该有多少人、多少故事呀,它们每天等着来往的顾客去翻阅。
可是在经过了72小时的采访之后,我们发现,书城里的故事多,还有一个原因是那些走进去的人,他们每一个都带着自己的故事。只不过这一部分,我们从来不曾留意。还好有这一次的拍摄,让我们能聆听一二。
这样一个寒风凛冽、漫雪飞舞的冬日,72小时在书城里的邂逅,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有太多的温暖和美好。
走进书城,也许阅读并不是唯一的目的,还有那份自在和快乐。
天气渐暖,要不要去书城逛逛呢?
上海纪实频道
《纪录片编辑室·72小时》栏目
播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