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巴金故居是一座优秀历史建筑,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,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,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。
还记得我们之前推送的《外滩颜色》吗?那条短片在90秒里用了几百个镜头。(点击这里回顾:《给你96个小时,用90秒讲述一个外滩,怎么拍?》)
今天的这条《永远的巴金》中,120秒的时长,只用了3个镜头,带我们走进巴金故居。

鉴于巴金先生地位之重、53年长居于此的故事之多,要在短短两分钟之内呈现从简历到著作、从情感到家庭的方方面面,是整个团队对于如何诠释这一主题的高要求,也是给自己的一个挑战。

这样一个片子,如何拍,如何拍得有新意,是最难的。
纸上谈兵一整天后,全组实地勘景,当导演的手和巴金先生的手模完美吻合之后,仿佛触摸到了文学之魂。
主题语瞬间跃出:“巴金故居,触摸上海文学之魂”。

带着巴金的《家》来拜访巴金的“家”。于是,主观视角和一镜到底的视觉形式也敲定了下来。

当然,拍摄的挑战也由此展开。
拍摄过程中,最大的难点有二。一个是前期场景的布置和镜头调度的设计;二是拍摄过程中,出镜手与镜头之间的配合,手上照片与手机之间的切换,焦点的追踪。

为了不穿帮,灯光师必须在拍摄过程中来回跑动,挑战200秒不NG。

如摄影师进入客厅后,照亮客厅的右侧灯光必须在摄影师转身出来前躲进卧室,摄影师出客厅上楼前,左侧隐藏的灯光师必须快速出现照亮楼梯。

摄影师爬楼梯的时候,外院的灯光师迅速升高灯架,保证赶在摄影师前面从窗外打亮二楼门厅。

而负责露出道具时,则需要做到眼疾手快、定位准确和腰肢细软,可谓是对大家体力和身材的双重考验。

除了拍摄过程中的挑战,剪辑也不容易,这部短片的粗剪需要直接在现场完成。
因为整条片子只有3个镜头,无法通过后期剪辑弥补镜头的失误,所以每个镜头必须现场确认。一个镜头拍完几条后导入电脑进行检查,与摄影师沟通不满意之处,再拍几条,如此反复,直到满意为止,每个镜头大概也就拍了三四十遍吧。

3个镜头全部拍完后,现场导入非线进行粗编,做变速和镜头之间的过渡,确认时长是否在规定时间内。
因此可以说这是最考验团队默契的任务,每一个岗位都绷紧了神经,像互相紧密契合的齿轮,以200%的精准完成自己的使命。


正是因为整个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各方协作,我们得以在这120秒里,以第一视角,走一遍巴金故居,感受他在这里留下的永久记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