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制造自上个世纪起就与几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从一颗奶糖到一罐面霜,从一台缝纫机到一辆自行车,上海制造融入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。
不过实际上,上海所制造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熟知的日用小件,今天的节目中,我们列举了那些诞生在上海的
国 之 重 器
▼
作为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破冰科考船,雪龙2号拥有一层独属盔甲——“智能皮肤”。

雪龙“智能皮肤”

雪龙2号吊装
它通过365个感应器,像血管一样联结整个船体船舱,面对“魔鬼西风带”或是冰雪封冻的南北极,都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,并准确应对每一场惊险考验。
《上海制造》宣传片——雪龙2号
海龙三号无人潜水器是一种可在水下极限作业的机器人,用于深海的科考、施工与救援。

在四千多米深的海底,自动巡线功能使它能够自己“思考”,脱离操作手的控制,自动与母船保持同步运动,在指定区域内观察、采集海底生物和地质样本。深海下,探索着每一片神秘地域。

海龙智能巡线
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,发射一个重达20吨的空间实验室,并精准对接天宫号。

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技术进一步发展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。我们的火箭只能运送有限的吨位,要建立更大规模的空间系统,可靠的办法就是用对接,把一个一个的舱体在太空组装起来。
随着在太空一个一个舱体组装成空间站的数量越多,难度系数也越来越大。

航天对接器
打造这样一座精准的“太空别墅”,每一步都至关重要,否则尽毁前功。在太空这个复杂环境里面,总有很多东西,在地面是没有办法做实验的。所有的工作只能靠科学家们投入大量的时间、精力,才能够保证它的成功。
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运10在上海首飞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,运10项目被搁置。自那以后,国人开始了对大飞机漫长的等待,直到C919的出现。

C919吊挂限制载荷静力试验
这是一场C919飞机极限载荷静力验证试验。试验要考核的就是推进系统一体化中最关键的吊挂部件。

919吊挂部件
这个部件如果出现一点点的损坏的话,一个发动机就会掉,瞬间几百人的生命就丧失了。随着持续加压载,机翼开始向上一点点翘起,当荷载达到试验规定的极限,翼尖翘起已近两米。所有人都紧紧盯着处于巨大压力下的吊挂部件……
《上海制造》宣传片——C919大飞机
地表之下,他们常年埋头深耕,开辟人类通行的新路。传统的圆形盾构机,作业存在一定的空间浪费,而且成本较高。将导致大量的动拆迁和费用增加,对民众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。
研制地下重器的能工巧匠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让隧道被掘进成类矩形,从而节省地下空间。

类矩形盾构

类矩形盾构动画
天圆地方,方圆之间本就存在着关联和呼应,这一突破性的改变,将给国产盾构机的研制开辟新路,推动着长三角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城市建设进程。
《上海制造》宣传片——类矩形盾构
核电是人类目前掌握的能量密度最高的能源,是等量优质煤炭所产生能量的250万倍。而核电站的主设备——反应堆压力容器,是制造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。

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
从打磨到焊接,每一步都不能出现差错。核燃料一点点的泄露都将产生巨大的灾难。

核电打磨
不仅是机器的严丝合缝,人工打磨密封面更是出厂前至关重要的一步,要让密封面不粘一丝铁屑灰尘,在100毫米的距离上,高度差不能超过1丝,相当于头发直径的五分之一。除去机器的严丝合缝不说,老工匠的手起刀落间,你看到的是人丝毫不能偏差的心。

▼
今天,“上海制造”正迈向新的征途,一件件国之重器成为制造强国建设新的标杆。



上天入地、翻江倒海,科学家、工程师及技术能手们探索、开拓的脚步从未停歇。
他们正以高超的智慧、精湛的技艺,研发、制造出能够代表国家实力、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端装备和顶尖产品,使之成为兴国之器、强国之基。
四集大型纪录片
《上海制造》
1月26日-29日 每晚20:30
上海纪实频道 爱奇艺
同步播出
1月27日-29日 每晚22:35
1月30日 23:30
新闻综合频道播出